廣東陽春鋼鐵廠堵排水渠致百畝農田被淹多年
南方農村報訊(記者 王偉正) 作為廣東陽春市最大的企業,擁有3000多名員工的陽春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(以下簡稱“新鋼鐵廠”),是當地最大的納稅戶,每年向陽春市納稅億元以上。然而,如此規模的企業,距離村莊僅幾十米,投產數年仍未通過環評;附近村莊的村民買桶裝水度日已多年;鋼廠建設導致排水渠堵塞,百畝以上農田被淹多年。
百畝農田受淹丟荒
新鋼鐵廠區位于陽春市潭水鎮雙鳳村,該村烏泥垌自然村的房屋,離廠區最近的不足50米。6月25日,天氣晴朗,之前約10天都沒下雨,但通往烏泥垌村的唯一村道積水幾十厘米高,行人、摩托車通行艱難,積水村道旁大片農田荒蕪。烏泥垌村民林嘉生(化名)介紹,新鋼鐵廠2008年開始建設,黃泥覆蓋田地、泥土堵塞排水渠等問題逐漸浮現,烏泥垌村約170畝農田、200畝旱地受影響。2009-2011年,當地政府對受影響的農田按每畝800元的標準進行賠償,但2012年至今,賠償不見蹤跡。林嘉生告訴記者,村民每年都向潭水鎮政府反映農田受損一事,每次都得到會有賠償的答復,但最后都沒落實。
位于烏泥垌村上方的擔干塘自然村距離新鋼鐵廠不過幾百米,村民吳天來(化名)告訴記者,自排水渠被堵塞后,擔干塘村有近百畝農田常年被水淹。吳天來說,剛開始村民還會在田里種水稻,但快要出稻穗時,一下雨農田就被淹,有時積水高達1米多,導致失收,所以這片農田只能丟荒。2011年以來,村民一直向鎮府反映農田受淹的問題,但至今情況未有改善,村民也從未獲得賠償。
6月26日,潭水鎮黨委委員兼黨政辦主任鐘力稱,烏泥垌自然村每年每畝800元的賠償“算賺了,如果種田,肯定沒這個收入”。新鋼鐵廠原本規劃建設一條新排水渠,施工隊本已進駐并建好了一段,但因烏泥垌村的幾塊地征不下來,所以不了了之,“對擔干塘村確實有一定影響”。鐘力強調,擔干塘村民的賠償要求鎮府很重視,“但賠償問題陽春市政府說了才算”。陽春市政府派出多個工作組實地調查,最后認為對擔干塘村的影響不是很大,“農田就被淹幾個小時,以前沒有新鋼鐵,也有些農田受淹”。但鐘力認為:“說新鋼鐵對擔干塘村一點影響都沒有,也說不過去!
空氣井水均受影響
近在咫尺的污染是烏泥垌村民最擔心的問題。新鋼鐵的廠區距離烏泥垌村房屋最近的不足50米。村民林清然(化名)告訴記者,有時半夜會被鋼鐵廠排出的氣體嗆醒;屋頂、窗戶、蚊帳頂、地板上等,隨處可見從鋼鐵廠飄來的銀白色金屬粉塵,夜晚燈光照射,像下雪一樣;以前烏泥垌村很多村民種桑樹、養蠶,但自從新鋼鐵建成后,粉塵灑落到桑樹上,就養不了蠶了。
飲水也成了烏泥垌村人的一大困難。林清然告訴記者,烏泥垌村每家每戶一口井,三四年前開始,井水有異味。應村民要求,陽春市有關部門到烏泥垌村取樣檢測,結果顯示井水部分指標超標,村民隨后接到立即停止飲用井水的通知。當地政府抽干了井水并消毒,之后宣布井水檢測合格。但林清然“還是不太相信(井水)合格”,多數烏泥垌村民都持如此想法,從此靠買桶裝水度日。一些舍不得花錢買水的老人,隔兩天就要經過長年積水的村道,到村外有自來水的小店拉水。一位76歲老人告訴記者,她到村外拉水,摔倒過幾次。
6月26日,陽春市環保局環境監察大隊長麥北榮介紹,新鋼鐵廠的環保設備比較齊全,建立了自動監測系統監測廢氣排放,數據顯示符合國家排放標準。
鐘力稱,新鋼鐵廠花了幾千萬元建設脫硫設備,污水處理設施也花了很多錢,所有污水都回收利用。但2012年的一天,新鋼鐵廠的污水設備壞了,一些未經處理的污水排放了兩三
個小時,周邊村莊的井水確實超標,但政府馬上采取了措施,通知村民不要喝井水,并發放了一批桶裝水,“光這次,政府就花了20多萬元”。經過處理后,井水的檢測是合格的,是可以飲用的。
投產數年未過環評
今年1月,新鋼鐵廠被群眾舉報生產手續不齊全,國家相關部門調查證實了舉報內容。國家工信部將新鋼鐵廠從符合《鋼鐵行業規范條件》的名單(俗稱“白名單”)中剔除。
根據國家的相關標準,鋼鐵行業中的煉鐵廠,衛生防護距離至少1000米以上。當地村民質疑,距離村莊如此近的新鋼鐵廠,是如何通過環評的,或者說根本就沒有通過環評?
對此,麥北榮表示,他接手這塊工作不久,對一些情況不太清楚。環境監察大隊的副隊長則告訴記者,當地環保部門多次對新鋼鐵廠發出責令整改通知書,但環評現在有沒辦下來,并不清楚,“因為那么大的企業,需要國家批,聽說正在辦”。
陽春市環保局局長陳少明則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,新鋼鐵廠的單項環評已獲批,但總的環評還在環保部審批。他強調,不是環評沒通過,而是在走程序,“很快就會批下來了”。
村莊整體搬遷遲緩
鐘力告訴記者,他從2008年開始就參與新鋼鐵的征地工作,列入征地范圍的共有1200畝土地,5年來已經征了約1100畝,還剩100多畝沒征。鐘力表示,新鋼鐵離烏泥垌村那么近,肯定有影響。政府2009年就決定整體搬遷包括烏泥垌村在內的幾個村莊,現在就剩烏泥垌村沒搬遷。烏泥垌村民林嘉生告訴記者,全村35戶中,目前只搬遷了5戶。林嘉生說,村民認為遷入地離鎮區還有三四公里,比較偏僻,同時補償也未能與政府達成一致,所以遲遲未動。
2012年之前,當地征地補償標準是2萬多元一畝,F在根據新的政策,征地過程中需要提留10%的土地作為農村集體留用地,折換成貨幣,加上2萬多元一畝的補償,每畝征地能獲得的補償提高到6.5萬元。鐘力認為村民有“再等幾年,補償可能更高”的想法,所以導致搬遷遲緩。
鐘力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,新鋼鐵廠占地約5000畝,目前建成兩期工程,原本計劃建設第三期工程,但由于這幾年鋼鐵行業市場低迷,企業沒有上馬第三期工程的條件!罢隽四敲炊嗄暾鞯、搬遷等工作,也煩,也想停一!,所以,2013年以來,政府少做相關工作。鐘力認為,以前政府找村民做工作多,每戶不少于10次上門,這兩年政府沒那么積極了,村民就開始心急了,“畢竟住在那里,走路難,飲水難,噪音又大,還可能有污染”。鐘力表示,如果村民有搬遷的意愿,政府還是會想辦法,“反正遲早都要搬遷”。 |